98年第1學期-1824 職業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Issue memo 20
平時參與討論及出席 10
分組引言每週閱讀文獻的引言 10
期中報告 20 課堂報告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18 人選讀,尚餘名額2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昱珽

教育目標

就業是同學們在畢業之後馬上要考慮的選擇。本堂課希望能透過社會學的觀點,和同學一起增加對職業與勞動力市場的理解。課程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我們將討論關於職業的社會學理論和台灣職業結構變遷的歷史,第二部分將探討職業生涯的各個面向。 從期中考後開始,本課程預計安排一節課由同學進行課堂報告,一起討論當前台灣各行各業的現況與發展趨勢。希望除了在理論的教授之餘,也能夠協助同學及早對於未來可能的職業選擇,及早做出更為充分的準備和規劃。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文崇一,1989,《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頁17~53。台北:東大。(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

李誠 等著,2003,《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台灣的失業問題》,頁3~39。台北:天下文化。(第一章:後充分就業時代的來臨)
李誠 等著,2003,《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台灣的失業問題》,頁73~95。台北:天下文化。(第三章 產業與人力結構雙雙失衡)
李誠 等著,2003,《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台灣的失業問題》,頁173~191。台北:天下文化。(第七章 高學歷低失業:變調的樂章)

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頁450~506 。台北:五南。(第六章:國民就業)

高承恕,1999,《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頁23~133。台北:聯經。(第二章 參與)

張晉芬,1993,〈企業組織中升遷機會的決定及員工的期望:兼論內部勞動市場理論的應用〉,《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205-230。

葉至誠,2001,《職業社會學》,頁107~127。台北:五南。(第5章 職業角色)
葉至誠,2001,《職業社會學》,頁179~195。台北:五南。(第8章 職業生涯與家庭生活)
葉至誠,2001,《職業社會學》,頁299~320。台北:五南。(第14章 職業與階層)

蔡瑞明、林大森,2002,〈滾石不生苔?台灣勞力市場中的工作經歷對薪資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29: 57-95。

謝文元、李易駿,2007,〈缺乏保障的就業:青年非典型工作經驗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21:1-53。

謝國雄,1990,〈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11-54。

Abbott, Andrew,2009,〈工作和職業的社會學研究〉。收於Smelser & Swedberg編,羅教講、張永宏 等譯,《經濟社會學手冊(第二版)》,第14章,頁347~374。 北京:華夏出版社。

Samuelson, Paul A., & William D. Nordhaus 著,蕭琛 等譯,2007,《經濟學(第18版)》,頁212~229。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第13章 勞動市場)
Samuelson, Paul A., & William D. Nordhaus 著,蕭琛 等譯,2007,《經濟學(第18版)》,頁559~577。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第31章 失業與總供給的基礎)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職業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