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1學期-2624 人文:文化變遷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到課率 | 30 | 採簽到制;曠課每次扣2分,請假、遲到每次扣1分。曠課達4次者本項配分以0分計 |
隨堂測驗 | 30 | 不定期實施2次,錯失者不予補考。 |
期中考 | 20 | 交學期報告者,可以不參加 |
期末考 | 20 | 交學期報告者,可以不參加 |
學期報告 | 40 | 參加考試者,可以不交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30人,已有12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書林教育目標
教學目標: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產生其實都是「適應」的結果,本課程嘗試解釋分析這些「適應」的方式、「適應」的動機來自何處、「適應」的過程中遭遇那些困難及挫折、如何克服等都是變遷重要的概念。導致人類社會文化變遷的主因不外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傳播及個人的發明創造,越是文明複雜先進的社會,越是一個變遷快速且不自外於其他文化的社會。
藉此幫助學生體會文化/社會体系有機的結構與運作;了解文化/社會體系是如何調整、應對及解決變遷帶來的不便。其中特別希望學生明瞭本土化運動的真諦以消除偏激的思想。
要幫助學生發展一套正確的應變的心態,畢竟我們正處於一個文化/社會劇烈的環境之中,期望學生了解變遷已是常態且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課程概述
1. 教學目標: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產生其實都是「適應」的結果,本課程嘗試解釋分析這些「適應」的方式、「適應」的動機來自何處、
「適應」的過程中遭遇那些困難及挫折、如何克服等都是變遷重要的概念。導致人類社會文化變遷的主因不外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傳播及個人的發明創造,越是文明複雜先進的社會,越是一個變遷快速且不自外於其他文化的社會。
藉此幫助學生體會文化/社會体系有機的結構與運作;了解文化/社會體系是如何調整、應對及解決變遷帶來的不便。其中特別希望學生明瞭本土化運動的真諦以消除偏激的思想。
要幫助學生發展一套正確的應變的心態,畢竟我們正處於一個文化/社會劇烈的環境之中,期望學生了解變遷已是常態且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2. 授課內容: a.文化變遷的意義及背景
b.文化變遷的重要指標及其互動關係:
c.文化模式---- 人類學的觀點
d.社會結構----社會學的觀點
e.人格體系----行為科學/心理學的觀點
f.文化變遷與社會變遷
g.文化變遷的原因
h.文化變遷的類型/模式
i.文化變遷的動理及程序
j.文化變遷的歷史觀:古老文明社會的變遷
中國社會文化的激變
k.社會發展與文化變遷的個案及實証研究:
列舉第三世界現代化的個案研究
l.全球化的趨勢
m.總結
3.學生通過此課程後所培養的能力:
觀察社會/文化現象的能力與習慣;培養獨立而正確的應變心態;
培養具彈性的人格特質。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二/5,6,五/8[MⅡ114]
修課班級:共必修2,3,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黃書林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需預約,通識中心教師研究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Alvin Y. So,「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Modernization, Dependency, and World-
System Theories」;Sage Library of Social Research 178,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0
2. Mitra Das and Shirley Kolack, 「Technology, Values, and Society---Social Forces in Technological
Change」;American University Studies,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1990
3. Malcolm Waters,「Globalization」;by Routledge in USA and Canada,New York, 1996
4. 李亦園, 「文化與行為」;二版. –台北市:臺灣商務, 民8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文化變遷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