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1學期-2645 人文:華族移民社會與文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試 40
期末考試 40
課程參與及學習心得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5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曹淑瑤

教育目標

本課程除探討近代以來華族海外移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也將著重海外華人與母國之間政、經、社方面的緊密關係與文化上的延續,輔以居留地之政經社會的變遷,探討華人與居留地社會在不同時空中的互動模式,引導學生以小見大,更深入理解與思考人類歷史。 透過本課程之學習,將不僅以知識傳遞為限,期能培養本校學生具有聆聽、表達及溝通能力,分析、推理及整合能力,欣賞多元文化能力,尊重生命與關懷環境的態度,具備國際視野能力,以厚實其「安身立命、關懷社會、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之通識核心精神。

課程概述

華人藉海流與季風之力與海外互通往來的歷史,已有二千年之久。華人最初是以經商貿易為目的,往來於中國與東南亞的海域,由於是以帆船作為交通工具,在等待季節風轉換的期間,會短暫寄居當地,隨即返回故鄉;但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國際政經局勢的轉變,吸引大批華工遷徙海外,華人遷徙的足跡遂遍及五大洲。事實上,華族海外移民不僅是國際人口遷移的重要環節之一,同時也激化居留地的社會與政經情勢,乃至種族議題。本課程除探討近代以來華族海外移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也將著重海外華人與母國之間政、經、社方面的緊密關係與文化上的延續,輔以居留地之政經社會的變遷,探討華人與居留地社會在不同時空中的互動模式,引導學生以小見大,更深入理解與思考人類歷史。 透過本課程之學習,將不僅以知識傳遞為限,期能培養本校學生具有聆聽、表達及溝通能力,分析、推理及整合能力,欣賞多元文化能力,尊重生命與關懷環境的態度,具備國際視野能力,以厚實其「安身立命、關懷社會、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之通識核心精神。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古鴻廷,《教育與認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育之研究(1945-2000)》,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古鴻廷、曹淑瑤,〈近代東南亞華族移民重商原因之探討〉, Journal of Diaspora Studies,第2卷第1期(2008.06),頁149-168。
吳劍雄,《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1993年。
曹淑瑤,2006.04,〈背洋書包的東方孩子:戰後留學美加地區的臺灣小留學生〉,收錄於夏誠華編,《新世紀移民的變遷》,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頁305-332。
莊國土,《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華族移民社會與文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