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1學期-2843 人文:文本與再創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上課全勤 10
課堂發言表現 20
論文計畫進度考核 30
團隊精神 10 單人寫作則考核報告的態度
期末整體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18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許建崑

教育目標

(一)經典文本的閱讀與理解 (二) 文化傳播、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的理論運用 (三) 搜尋資料與多元媒體的運用 (四)邏輯思考與論文寫作的能力 (五)文體類型轉換與再創作的可能。

課程概述

文學是什麼?文學閱讀的目的又是什麼?在社會轉型、網路媒體發達之際,閱讀似乎已成為少數學院中人的專利。然則閱讀僅止於文本嗎?對於學術研究者,文本閱讀是追本探源的學術根基;但就大眾而言,通俗讀物與媒體傳播才是他們視聽閱讀的對象。對於文化傳播者而言,不僅要接納文本,閱讀文本,更需要透過再創作的手段,才能提供廣大讀者群的閱讀需要。 以往學院教學著重於文體的辨認與文學發展史的探討,面對浩瀚經典,只談傳統、認知與繼承,而鮮談創作與發明。如果要面對新時局的到來,又要繼承與遞延傳統文化,的確須要有效的學習策略,來理解經典,幫助廣大群眾的閱讀,分享滋味。因此之故,本課關切傳統文化的繼承,強調文本閱讀,並且搜尋後代演變的途徑,與任何再創造的可能。 課程中著重(一)經典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二) 文化傳播、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的理論運用,(三) 搜尋資料與多元媒體的運用,(四)邏輯思考與論文寫作的能力,(五)文體類型轉換與再創作的可能。 選修本課程的學生可以就個人的專長或嗜好,選擇(一)文本閱讀與分析,(二)古今中外文化異同的比較或影響研究,(三) 菁英文化與通俗文化比較研究,(四)文體類型轉換研究,(五)文本再創作等議題。除了學術研究之外,也可選擇以創作為標的,希望提供未來的文化工作者具有文體形式轉換的能力,打破文學研究單一化的危機。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 時報文化 1979
王先霈等 《文學理論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王夢鷗 《文學概論》藝文印書館 1982
李瑞騰編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九歌出版社1989
張雙英《文學概論》文史哲出版社 2002
齊邦媛等 《評論十家》爾雅出版社1993
RENE & WELLEK 著,梁伯傑譯 《文學理論》 水牛出版社 1991
Wiffred L. Guerin等著,徐進夫譯 《文學欣賞與批評》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75
Syd Field 曾西霸譯 《實用電影編劇技巧》 遠流出版社 2008
曾西霸 《爐主:電影劇本及其解析》 麥田出版社 2000
劉森堯 《電影與批評》 志文出版社 1982
Peter Wollen 劉森堯等譯 《電影記號學導論》 志文出版社 1991
V. I. Pudovkin, 劉森堯譯 《電影技巧與電影表演》 書林出版社 2006
*並依各學生主題討論提供相關參考書籍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文本與再創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