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1學期-3278 近代世界的形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及上課表現 30 出席率;上課表現
期中報告 30 兩本西洋文學名著的心得報告〔內容簡介;讀後心得;佳句摘析〕;每份不得少於一千字
期末考試 40 申論題3~4題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2人,已有71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許慧琦

教育目標

有鑑於過去學生在大學以前所接觸的西洋史內容,多半偏重政治、外交、戰爭、社會、文化等層面,對於兩性關係的認識甚為有限。而西方社會的兩性關係在近代的發展,事實上是相當重要而適足以刺激我們對自身生活與存在產生正面反思與成長的課題。因此本課程針對「近代世界的形成」所提出的教學宗旨,在於帶領學生對近代西方世界的兩性關係、家庭、婚姻、社會有進一步的認識,期以此拓寬學生對於自身生活經驗與歷史發展的更切身交流,並促進學生對歷史的寬廣有更深的體會。

課程概述

「世界」從個別地區、國家、文明的局部發展,到今天全球各地互相的連結、交往,這一切均有其物質、政經、思潮,以及社會、文化的脈絡。本課程以透過由近代(1500-2000)世界的形成、變遷與發展,希望培育學生瞭解探討此世界發展的主要脈絡。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歐金尼奧•加林主編,李玉成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安•勒維琳•巴斯托(Anne Llewellyn barstow)著,嚴韻譯,《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台北:女書文化,1999。
甘黛絲•薩維奇(Candace Savage)著,廖詩文譯,《女巫 : 魔幻女靈的狂野之旅》,台北:三言社,2005。
Jean-Michel Sallmann原著,馬振騁譯,《女巫:撒旦的情人》,台北:時報文化,1998。
斐蓮娜•封•德•海登-林許(Verena von der Heyden-Rynsch)著,張志成譯,《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新店:左岸文化,2003。
瓦•托爾尼烏斯原著,阿•普拉特英譯,何兆武漢譯,《沙龍的興衰:500年歐洲社會風情追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王政,《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近代世界的形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