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1學期-4092 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與報告 10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人,已有7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呂芳上

教育目標

(1)針對近現代史研究走向,提出重要主題依次討論;(2)本課程重視資料之閱讀與運用;(3)重視研究方法及趨勢;(4)培養訓練文字及口頭表達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楊念群,〈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範式轉變與中國史研究的現實處境〉,《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家的反思與闡釋》,北京,北師大,2005),頁3-23。
呂芳上,〈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史的研究:新資料、新視野〉,《近代中國》,160期(2005年3月),頁5-28。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古史辨》,第1冊,1926年6月。
羅爾綱,《師門五年記》,台北,胡適紀念館,1976年2月。
費孝通,《中國紳士》,(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6),頁1-135。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研院近所,1992。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1988年。
周明之著,雷頤譯:《胡適與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5。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1984。
蕭邦齊(R. Keith Schoppa)著,周武彪譯,《血路:革命中國中的沈定一(玄廬)傳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張信著,岳謙厚等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社會之演變:國家與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北京,中華,2004。
裴宜理(Eliz. Perry) 著,池子華等譯,《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北京,商務,2007。
劉禾,《帝國的話語政治:從近代中西衝突看近代世界的形成》,北京三聯,2009。第1—3章,頁1-145。
第4—6章,頁146-309。
William C. Kirby, “The Nationalist Regime and the Chinese Party-state, 1928-1958”, in Merle Goldman and Andrew Gordon ed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East Asi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211-237.
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譯,《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頁17-134。
陶希聖遺稿,<李宗仁去國赴美前後與蔣介石之間的來往函電>,《傳記文學》,卷75期2,(1999年8月)。
邱凱雲選編,<邱昌渭往來函電選>,《近代史資料》,117號,1989年2月。
雷震,《第一個十年》(一)(1948-1949年日記),台北桂冠,1989年3月。
周宏濤,《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台北,天下文化)第5-12章,頁71-232。
<1949年的台灣>(一)(二),《歷史月刋》,期23、24專輯,台北,1989年12月、1990年1月。
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台北,天下文化,2009。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