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1學期-5086 質性研究方法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報告與討論 30
五份作業 7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13 人選讀,尚餘名額5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怡世

教育目標

質性研究是以不同於實證主義的視野來認識與理解世界。所以我們首先將從「人如何認識世界」這個「偉大的議題」著眼,來了解除了實證主義取向以外,還有什麼人們理解與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與取向。之後,我們將進一步介紹不同質性取向的研究方法,並實際練習及操作這些方法(事實上,這些方法是在「不同認識世界的取向」的基礎底下,來「接近」我們所欲了解的「真實/世界」)。此外,我們也會以閱讀及分享論文的方式,來「感覺」質化取向所完成的作品,讓自己對於質性研究取向的研究成果有具體的想像。 簡言之,透過這學期的學習,我們共同來經歷與體驗:換個「不同於實證主義的腦袋」來看事情;練習閱讀與分析文本來理解受訪者/文本所形構的社會世界;閱讀質性研究取向的作品來增進自己對質性研究成果的想像;熟悉質性研究取向的書寫方式,運用語言、文字深刻表達自己的思考與分析結果。

課程概述

質性研究是以不同於實證主義的視野來看待世界,與實證主義有著在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的歧異,所以本課程首先將針對質性研究的知識基礎與歷史脈絡進行介紹與討論。然,質性研究有許多不同的取向,每個取向也有其在認識論立場與方法上的差異,所以,本課程將選擇二種對社會工作領域較基礎、較常使用的質化研究取向來進行較深入的分析與討論,包括其發展歷史、基本理念、資料蒐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等。 本課程的目標是以協助同學探索並選擇適合或接近自己研究立場,或是可以解答自己研究問題的質性研究取向;對於質性研究的成果有更具體的想像;以及培養同學具備初步執行質化研究的能力為重點;所以整體課程設計是以下述三個方向為主: 1、探索:釐清自己要探索什麼?如何探索?如何增加探索的敏感度? 2、閱讀:閱讀由質性研究的經典論文,來增進同學對質化研究的敏感度。 3、書寫:藉由指定作業讓同學不斷地書寫,來培養質性研究的寫作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指定閱讀資料:
Charmaz, K. (2006). 紮根理論。In J. A. Smith (ed.). Qualitative psychology. (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丁興祥、王勇智、李文玫、張慈宜、曾寶瑩譯),頁103-139。台北:遠流。
Giorgi, A., and Giorgi, B. (2006). 現象學。In J. A. Smith (ed.). Qualitative psychology. (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丁興祥、王勇智、李文玫、張慈宜、曾寶瑩譯),頁43-70。台北:遠流。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6th ed.). Boston: Pearson.
李維倫(2004)。〈生活世界取向的心理衡鑑:一種本土化的可能性〉,《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4期,頁85-135。
李維倫(2006)。〈論嬰兒的微笑〉,《應用心理研究》,第29期,頁131-156。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25期,頁275-321。
林本炫(2003)。〈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71-197期。嘉義:南華大學。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質性研究方法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