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1學期-3222 中文:中國文學閱讀與寫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上課出席率與課堂表現 | 20 | 點名三次不到將扣除出席分數 |
分組討論 | 10 | 未參與導讀報告的同學,將不予計分 |
上課發言與課堂表現 | 20 | 上課發言踴躍及回應教學平台提問,可增加平常分數 |
期中考試 | 20 | 無故缺席未參加考試者,將不予補考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2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唐毓麗教育目標
本課程依循文學發展的歷史,規劃一學年的完整課程,上學期介紹古典文學,下學期引薦現代文學。教材包括詩歌、散文、小說與戲劇欣賞,廣泛地介紹各種文學類型的獨特美學及影響。本課程希望引領學生從文學的世界,感受各時代不同族群記錄下的文學之美,此外,我們將進一步學習如何從文學中,去辨識和詮解他們的歷史記憶與生命韌度,對美學與文化價值展開理性的認識。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除了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度、擴展文學視野之外,也希望提供多一點的想像空間,讓學生了解到文學的豐富性與複雜性,不只在於它自身不斷凝結前代創作的結晶,更在於自身驚人的反省力與創造力,進一步鼓舞同學從親近文學、喜愛文學之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力量。
課程概述
課程定位:
「中文」課程為全校大一新生共同必修課程之一,學分數2-2,共計4學分。以學院為單位,開設數門專題式文學課程,供學生依照個人興趣選課,以期能熟悉部分文學類型,達到文學欣賞、文化陶冶的目的。
教學目標:
一、分析問題與欣賞文藝,提升個人對文學藝術的知性和感性能力。
二、駕馭並應用語文、文學、文化的知識能力。
三、掌握語文表達能力。
四、具備思辨的內涵和能力。
教學內容:
透過古典或現代文學代表作品,呈現豐富、活潑的文學風格及面貌,使同學能深入探討中國文化、汲取心靈智慧、傳承文化資源,體會文學生活化、現代化及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教材擇取上,除配合教學目標外,亦根據各學院之不同特性而予以調整,另於課堂上輔以分組討論、報告、作品分享等學習方式,活化課程。並規定每學期的習作篇數,以收實際成效。
預期效果:
一、提升閱讀、欣賞及寫作之興趣與能力。
二、提升思辯、語文表達能力。
三、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增進涵泳文學、文化之能力。
四、開拓生活視野,培育文化素養,加強人文關懷。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2
上課時間:三/1,2[AG202]
修課班級:共必修1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日間部創藝學院博雅書院生優先 ;加強寫作班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唐毓麗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請事先與老師聯絡
或寫信給老師yltang@thu.edu.tw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蕭 蕭、白靈主編(2002):《新詩讀本》。臺北:二魚文化出版社。
洪順隆編譯(1990):《文學與鑑賞》。臺北:志文出版社。
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2001):《二十世紀台灣詩選》。台北:麥田出版社。
楊 牧(1989):《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書局。
簡政珍(2004):《臺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書局。
簡政珍(1991):《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簡政珍(1989):《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出版社。
廚川白村(1999):《苦悶的象徵》。林文瑞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孫惠柱(1998):《戲劇的結構》。台灣:書林出版社。
Guerin,Wiffred L.等編(1985):《文學欣賞與批評》。徐進夫翻譯。臺北:幼獅出版社。
方祖燊(2001):《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
史蒂芬.金(2001):《寫作》。臺北:商周出版社。
瓦 特(1994):《小說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Novel)。臺北:桂冠出版社。
米蘭.昆德拉(2004):《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出版社。
李顯立﹙1999﹚:《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出版社。
波赫士﹙2002﹚:《波赫士全集》臺北:商務出版社。
娜妲莉.高柏(Natalic Goldberg)﹙2002﹚:《心靈寫作》韓良憶譯。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社。
陳平原﹙1995﹚:《千古文人俠客夢》臺北:麥田出版社。
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臺北:洪範出版社。
簡宗梧、周鳳五編著(1991):《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下冊。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
陳森編譯(1991):《長篇小說作法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文:中國文學閱讀與寫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